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是最近很火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管理自己知识储备的工具。这个工具在英文圈的名字是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缩写为PKM

解决的痛点

这个工具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学习的一个痛点,那就是在纸上记录的学到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搬家的时候丢失,或者因为整理的方式不够有条理而找不到。这样带来的坏处就是,渐渐地我会觉得记录这些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迟早会丢失;但是如果因此而不记录的话,之后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温习从前学过并且掌握了的知识。

在开始工作以后,我发现公司内部有关于PKM的群和文档,这让我意识到了我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需求的人。这个渠道也让我接触到了市面上流行的PKM工具(比如Roam Research, ObsidianLogSeq),并且比较他们的优劣。

为何选择LogSeq

主要原因是这个工具完全是基于Markdown格式,所以如果日后我不想使用这个工具了,我可以很方便地把里面的笔记迁移到别的支持Markdown格式的工具,甚至可以直接进行文本搜索。

LogSeq入门

Networked Thinking vs Hierarchical Thinking

LogSeq官方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帮助新手入门这个工具同时介绍LogSeq当中的许多重要概念。以下就是我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对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做的摘抄。

传统意义上做笔记的时候大多数人遵循的是一种叫做Hierarchical Thinking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过创建一层层的文件夹来对我们的知识和笔记进行管理,比如菜谱/凉菜语言/法语

而LogSeq使用的是一种叫做Networked Thinking的方法。每一个最小的记录单位不再是一篇笔记,而是一个笔记当中的一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叫做一个block,每一个block都可以被单独引用。如果一个block包含多行文字的话,需要使用Shift+Enter来创建新的一行,因为按下Enter的话会创建一个新的block。

在这个基础之上,LogSeq引入了Journal,也就是日志的概念。日志在每一天会自动创建一篇新的笔记,用户99%的笔记都应该记录在这里。这样的好处是我在记录的时候不用去担心这个笔记应该记录在哪里而可以保证我日后还能找到它。而且某些笔记并不属于一个明显的类别,或者是跨越了多个类别,导致我以前想要记笔记的时候需要很久去思考应该把它放在哪一个文件夹下面。

那么LogSeq是如何保证你记录在茫茫日志中的笔记可以在日后被发掘呢?你在想要引用一个block的时候,只需要打出两对括号,(()),在里面输入那个block所包含的文字,就可以搜索到那个block,按下回车后LogSeq就会把那个block的UUID填充进去,再按下Esc你就会看到一个指向那个block的超链接。

LogSeq Block Reference Search

LogSeq Block Reference UUID

LogSeq Block Reference Link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通过添加标签(在一个block的第一行输入tags:: tag1, tag2)和嵌套block(在一个block下面创建一个新的block然后按下Tab)的方式来更好的管理你的笔记。

待办事项

LogSeq自带将一个block标记为待办事项,并且更新待办状态的快捷键,Command/Ctrl+Space。按下这个快捷键可以在四种状态中切换。

  • 非待办事项
  • 待办事项未开始
  • 待办事项进行中
  • 待办事项完成

待办事项有两种标记方式,NOW/LATERTODO/DOING。默认是前者,可以通过LogSeq的设置来进行选择。

LogSeq TODO Setting

后续

因为从开始使用LogSeq到现在也只是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对于这个工具也只有一些浅显的理解。之后我打算探索LogSeq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通过Query来管理TODO和如何使用Plugin,这些我应该会写一篇新的博客来讲述。